储能作为支持国家“双碳”战略的产业技术方向,其重要性日益突出。
据能源局统计的数据,我国已经发展成为世界新能源生产第一大国,正在主导全球新能源发电产业的发展进程。同时,我国的新能源发电产业促使了储能技术的飞速发展,对全世界储能行业发展具有导向性意义。
2022年2月,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印发《“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新型储能由商业化初期步入规 模化发展阶段,具备大规模商业化应用条件。
(相关资料图)
2023年制修订100项以上新型储能重点标准,加快制修订设计规范、安全规程、施工及验收等储能电站标准,初步形成新型 储能标准体系,推广共享储能模式,以储能促进新能源的高效消纳利用。
截至目前,我国有近30个省市推出了“十四五”期间强制配储政策,配储比例普遍在10%-20%,配储时长1-4小时,强制配 储政策并没有明显放松,将为新型储能的高装机增速“托底”。
2022年中国新增新型储能装 6.2GW/14.3GWh , 同比增长 138%/211% , 预计2023 年 新增新型储能装机将达 14.2GW/27.3GWh,同比增长129%/91%。
储能行业概览
储能是指将电能通过物理或者化学的手段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存储起来,在需要的时候将能量转化为电能释放出来,类似于一个大型“充电宝”。
近年来,各类储能技术在新能源发电系统的应用蓬勃发展,并且日益成为未来主要储能应用方向。
储能的应用场景可分为发电侧、输配电侧、用户侧。
其中,发电侧储能主要用于平抑新能源波动,跟踪发电计划,缓解弃风弃光;接入位置为集中式新能源电站旁;下游客户为EPC承包商与大型发电集团。
输配电侧储能主要用于保证电网安全可靠运行,调峰、调频、黑启动、等电网辅助服务;接入位置为独立建设或位于传统电站旁;下游客户为EPC承包商、电网公司。
用户侧储能主要用于峰谷套利,需量管理,动态扩容,需求侧响应;接入位置为家庭或工厂;下游客户为经销商、工商业用户、居民用户。
储能应用场景:
资料来源:绿色科平power lab
储能产业链
资料显示,储能产业链包括上游原材料、中游储能系统、下游终端用户三个环节。
储能系统包括电芯、PCS、温控、消防、EMS(能量管理系统)、BMS(电池管理系统)等多个环节,再由系统集成商进行集成,出售给下游终端客户。
其中,储能电池和PCS是大储产业链价值量最大的两个环节,分别约占系统成本的60%和15%
储能电池
以电化学储能为代表的新型储能中:目前锂电池储能落地最快,这一路线正处于技术走向成熟的关键阶段,在当前装机低基数下随着经济性趋好,以及配储行政命令的生效,有望在未来5-10年内保持高增速的蓬勃发展。
随着锂电储能产业的逐步兴起,众多企业纷纷入局参与储能锂电池的竞争。
储能锂电池的市场参与者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第一类是动力电池的制造商,例如宁德时代,鹏辉能源等,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本质都是大容量,长循环的锂离子电池,二者在制备过程中具有共通性;
第二类是光伏风电企业延伸布局储能锂电池,通过自建或与电池企业合资的方式布局产能,例如林洋能源,固德威等,为了完善产业链布局;
第三类是从储能电池起家的企业,例如厦门海辰,在储能电池领域积累深厚。从中国市场情况来看,宁德时代占据了较高的市场份额,其占比达到了28%,其次为比亚迪,份额也达到了20%。
从全球市场来看,中国企业占据了较大份额,排名前7的企业中,中国的企业达到5家,其中宁德时代占比达到25%。
2021年中国储能锂电池企业市场份额:
PCS
PCS产品可以分为集中式、组串式、微逆、储能变流器及一体机五大类;光伏系统:集中式、组串式、微逆;储能系统:储能变流器、一体机。
我国PCS企业的全球市场出货来看,阳光电源出货量稳居第一,约为2.5GW,占比全球的19%,盛弘股份排名第六,约为490MW,占比4%,整体集中度较高。我国PCS企业的国内市场出货来看,上能电气、科华数据分别占比约26%、22%,合计占比48%。盛弘股份出货量约162MW,占比约为7%,排名第六。
储能温控
储能温控厂商可以分为数据中心温控厂商(英维克、申菱环境等)、工业温控厂商(同飞股份、高澜股份等)、车用热管理厂商(比亚迪、松芝股份等)。从竞争格局看,储能温控行业处于发展初期,行业壁垒较高。
储能系统系统成商
储能系统集成商向上游对接大量设备供应商,将各子系统高效、安全地集成为储能系统产品,向下游业主或EPC承包商交付并提供后续的质保服务,是储能项目安全的第一责任人。
国内系统集成环节参与者众多,竞争格局较为松散,2021年国内前5大厂商出货量在500-800MWh之间,尚无明显的龙头;海外市场存在一定进入壁垒,除阳光电源等头部企业外,其它厂商尚处于布局阶段。
储能技术路线多样,抽水蓄能做为目前装机规模最高的储能方式,其市占率逐步走低。以锂电池、液流电池等为代表的新型储能方式装机规模和占比快速提升。
随着下游需求释放,各中游设备环节均会受益于量增;随着独储盈利模式的跑通,独储电站运营这类新业态应运而生、同样存在投资机会。储能电站在电网调峰调谷,可再生能源并网等领域日益发挥重要作用,行业有望迎来快速增长。
当前储能技术路线呈现百花齐放,其中新型储能占比逐步提升,总体来看,储能产业链多方环节有望迎来发展机遇。
【关注乐晴智库,洞悉产业格局!】